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月 29, 2013

電影流水帳

2012年12月30日《羅馬浴場》阿部寬的裸體真棒 ♥ 哈哈哈原來是交響情人夢的導演阿,他翻拍漫畫真是一絕!
2012年12月29日《為愛朗讀》他成就了她的驕傲。
2012年11月4日《桃姐》很平淡的讓我眼淚一直掉。

9月 07, 2011

雞排英雄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今年進電影院看兩部片,《雞排英雄》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濃濃的台灣味讓人很有親切感。不過若要說劇情張力或導演說故事的功力,我都覺得還好。

九把刀說「挺好片不挺國片」,我到覺得有些因果顛倒,這兩部片若不是國片,那我根本不覺得它們是好片...

《雞排英雄》若演的不是雞排、烤香腸、和蚵仔麵線,換成美國熱狗堡或三明治攤販;沒有追追追,換成美國大嬸落著機哩瓜拉聽不懂的英文鬥嘴。好笑程度會大大降低吧。而結尾急轉直下,突然良心發現的議員背叛邪惡財團,給了所有夜市人生一個Happy ending更是典型賀歲片老梗。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若不是聽著永遠不回頭、讀著國立編譯館的課本、吃著肉圓、帶著G-SHOCK手錶。相同的劇情只是把時空背景換成美國校園,那我會覺得只是個看過就算了的輕鬆小品,隨時都可以走去上廁所,廣告時間轉台後不一定要轉回來的片。

厲害的導演是要能把故事說得連外國人都聽得津津有味吧,像是我完全不了解印度卻還是目不轉睛的跟著《貧民百萬富翁》劇情心跳加速。

《雞排英雄》與《那些年》正因為是國片,正因為我生長在台灣,所以片中簡單一個把書包掛在桌子旁邊的動作都能觸動我的回憶,很想揪著身邊的人喊「對阿對阿~我也是這樣掛書包耶」 ,所以覺得還算不錯看。

但若要論好片精彩度,我私心還是推薦《九降風
  

3月 17, 2009

電影《貧民百萬富翁》


"全球最受歡迎的益智問答節目「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於印度孟買正式開錄,參賽者只要答對十二道問題,就能獲得2000萬盧比的巨額獎金,問題五花八門,原本製作單位預計至少要八個月才能產生冠軍。

而一個來自孟買貧民窟的年輕人賈默馬利克參加印度版的《百萬大富翁》節目,回答問題拿獎金,就在他差一題就可以拿到2000萬盧比的時候,警方因懷疑他作弊而將他逮捕。"




看到這部片的簡介時,我天馬行空的猜著,為什麼貧民窟長大的小孩能答對一連串益智節目的題目呢?我猜他可能小時候被外星人抓去改造,外星人直接在他腦內輸入了知識與監控;或是碰巧撿到一顆能控制運氣的戒指,只要戴上戒指就能影響周圍的磁場給自己帶來強大的運氣......;還是這會是個勵志片?小孩從小在垃圾堆中翻找書籍雜誌,求知若渴的想認識這世界......?

看了電影,正確答案是,以上皆非。

百萬大富翁裡的一問一答,只是個引子,讓編劇和導演能好好描繪一個印度平民生活故事的引子。

而這部電影吸引人好看的地方,就是在這流暢、高潮迭起的說故事方式,讓我像聽著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般,跟著一步一步走入孟買貧民窟裡......

也許就像是童話故事般要帶給人們希望與夢想。這個故事裡,賈默的哥哥是個聰明又不受道德約束的孩子,為求生存不擇手段,在哥哥身上,有點惡童日記的感覺,反應著現實的黑暗面。但電影男主角是賈默,他善良誠實,並永不放棄的愛著拉媞卡,最後兩人有著幸福快樂的結局。

跟海角七號有些類似,用一疊五十年前的情書串起台灣生活裡的很多精采小細節,這12題的問與答,串著賈默與拉媞卡的愛情,也串著印度宗教衝突、街頭乞討企業、電影工業、貧民窟景色...等等的印度素描。不過我不是印度人,對印度生活中的小細節有著更多的新奇而非感動。

*****

看過電影後,我跑去找了小說《Q&A(電影『貧民百萬富翁』暢銷原著小說)》來看。看完小說後我更加佩服這部電影的編劇了!難怪他可以得到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小說中人物更多、劇情也更廣,用小說看是非常精采!但可以想像若將小說原封不動的搬上電影院,就顯得太瑣碎了。

電影是將小說裡的故事依時間順序重新排列,加重了一般觀眾喜歡的愛情元素後,重新再說一個故事!所以電影和原著小說的劇情幾乎有80%都不太一樣,但兩小時不到又能節奏明快的表現出小說裡的「厲害的說故事方式」,吸引人想一再看下去。不會像達文西密碼搬上電影時,因為電影的表現方式而刪減掉很多線索,而少了懸疑感。

*****

想看這部電影的話,104優惠王有提供折價卷,列印出來即可用早場價看電影。
http://qpon.104.com.tw/qpon/viewCoupon.action?couponId=2097

 

9月 17, 2008

電影《海角七號》 --范逸臣變帥了




電  影:海角七號 Cape No, 7
上映日期:2008-08-22
導  演:魏德聖
演  員:范逸臣、中孝介、梁文音、田中千繪、林曉培
發行公司:博偉
官方網站:http://blog.pixnet.net/cape7


* * * * * * * * * *

會去看這部電影,其實有點被強暴的感覺。

在新聞媒體還沒有開始熱烈追蹤報導的時候、在范逸臣還沒說要裸泳之前,我就發現我的MSN帳號列表上一堆人的暱稱都掛著推薦海角七號。從現在公司同事、前公司同事、到學校同學等等,不是強力推薦海角七號是今年最值得推薦的國片,就是列著一句句電影中的經典對話。

然後我發現PTT也一堆人推,Yahoo熱門關鍵字也出現海角七號,這簡直就是星爺的等級阿!

懷著上一部片看《九降風》結尾「我期待」意猶未盡的心情、還有奧運期間準備要貢獻卻沒用掉多少的愛國精神,就決定去電影院看這部片了。

想想,我最近幾次進電影院,海角七號→九降風→色戒...我還真是支持國片阿XD。

看完電影,也許是跟我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關,我喜歡九降風多一些。不過這部片確實把芭樂的愛情、通俗的流行音樂故事拍得很精緻,再加上,就活在我們身邊的台灣小人物活靈活現,受歡迎不是沒有道理的。

那個N年前的日本情書,老實說我一點興趣也沒有。我喜歡劇中濃濃的台味。代表為了選舉堅持要有在地的樂團,其他人只想到在地的阿公團和脫衣舞孃那個表情;廟口擺桌大聲唱著轉把七彩霓虹燈;交通警察抓到你就算你雖,盡管其他旁邊的人也一樣沒戴安全帽......等等等。

我突然想起大學的美學教授,他很推薦《鐵達尼號》這部電影,劇中的悲劇很美。但他指的完全不是傑克和蘿絲,他指的是大水淹沒時,平靜躺在床上緊緊握著雙手的老夫妻、最後一刻還努力救贖眼前所有驚慌失措人們的牧師、決定繼續拉著優美樂章安撫人心的樂師等等,傑克和蘿絲根本不重要。

海角七號感動我的,就是在你我身邊,辛勤生活的台灣人們。

記得當年看《黑暗之光》,導演張作驥說,台灣大部分的導演都很窮,國片經費都很有限,所以都只能拍一些吃飯、對話、打麻將等等生活題材。要是有經費誰不希望能像好萊塢一樣輕輕鬆鬆就拿台凱迪拉克來摔車爆破?

也許是生命自己會找到出口,魏德聖證明用簡單的生活題材也能夠創下亮麗的票房。在2008年這個鬱悶的夏天,七分上大學、中華隊八分被中國隊逆轉、王建民受傷不能出賽、阿扁洗錢......還好,有海角七號,讓我們這次是笑著罵「幹」。

還有,那真的是范逸臣嗎?范逸臣變好帥,要不是結尾字幕上清楚的寫著 阿嘉 范逸臣,我根本認不出來!

   
  

7月 06, 2008

電影《九降風》--那年teenage,好多個學校沒有教的為什麼?





電  影:九降風 Winds of September
上映日期:2008-06-06
類  型:劇情
導  演:林書宇
演  員:張捷、鳳小岳、初家晴、沈威年、林祺泰、李岳承、王柏傑、紀培慧、邱翊橙
發行公司:原子映象
官方網站:
http://blog.sina.com.tw/9winds
http://www.growupmovie.com






* * * * * * * * * *

記憶拉回到那個沒有冷氣的黏膩教室,用立可白在桌上牆上塗鴉,BBcall,與巴塞隆納奧運史上最強第九棒的那個年代。

那年青春期。想獨立、想擺脫父母的管制,跟著一群朋友大聲喊著「人不輕狂枉少年」,
情緒多變、困惑、不安,想做些什麼,卻又社會經驗不足......

好多個為什麼?
喜歡上兄弟的女朋友怎麼辦?
喜歡一個人該如何告白?
男友的花心該如何是好?
車禍摔一下不是沒事嗎?怎麼一睡下去就醒不來了呢?
是該為了兄弟頂罪還是要為自己的將來著想?
前科是什麼?會影響一輩子的前科重要還是眼前的退學重要?
為什麼警察要按規定,教官要按校規處罰那個他們都知道不是真正偷車的人?
為什麼鎖上頂樓,還是防止不了他被帶壞呢?

台上的老師只會念著古人古文、sin cos,教官只會說「我該拿你們怎麼辦呢」,當真的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時,誰來幫幫忙!

為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連最後信仰的天之驕子廖敏雄都在打假球?這就是大人的運動精神?

鬱悶阿,那年,
撕掉那花大錢買來的球員卡,走向畢業大禮堂,自己學著長大。


   

3月 15, 2005

電影《偷情》



電  影:偷情(closer)
導  演:麥克尼可拉斯
主要演員:裘德洛、茱莉亞蘿勃茲、
娜塔莉波曼、克萊夫歐文
官方網站:
http://www.sonypictures.com/movies/closer

劇中旁白:
love is accident waiting to happen.
desire is a stranger... you think you know.
intimacy is a lie... we tell ourselves.
truth is a game... you play to win.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如果你相信一見鍾情,你是否就無法從一而終?



***** 電影觀後感 @ January 9, 2005 *****

在公車上,BeeTV播放著這部電影的預告片,我的心彷彿被這段旁白勾得緊緊的,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如果你相信一見鍾情,你是否就無法從一而終?

我不相信一見鍾情,我比較相信日久生情。
但那種第一眼的心動,我常常有。也許是帥氣的身材、也許是認真專注作某件事的表情、也許是團隊合作上對我的幫忙或體貼......都會讓我忍不住在短時間內,心跳連連,做起白日夢。
不過,這種短暫的感情衝動,時間一過去就沒了。

但我也會困惑,網路上的遠距離戀情,到底是真是假?人和人之間只透過網路和電話來相處,維持了很久,也算是日久生情嗎?

某次,我遇到了某人搭訕,他一臉誠懇的說:「你相信有一見鍾情嗎?我覺得我好像愛上妳了。」
五分鐘的距離vs.兩個半小時的距離。在當下,我迷惘了。
不過很快的,時間就證明了,那位某人是個騙子。

Closer是由英國舞台劇改編成電影,劇中沒有什麼華麗的特效或壯闊的場景,就是四個人之間,六種兩個人的關係,千萬種對愛情的發問...一定要給編劇拍拍手,對白非常精彩了,再加上優雅的英國腔,好迷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演員們出色的表現。我愛Alice的自我和Larry的霸氣,愛情決策也跟工作決策一樣,需要釐清需求後明確的出手。Dan太相信一見鍾情,才會在新歡與舊愛間難以抉擇;而Anna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跟誰在一起都不會快樂。

呵呵,這樣評論別人的愛情感覺很容易。但事情發生在自己頭上時,還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阿。
   

3月 27, 2003

電影《珍珠港》

電  影:珍珠港(Pearl Harbor)
導  演:麥可貝(Michael Bayo)
演  員: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
小古巴古丁(Cuba Gooding, Jr.)
喬許哈奈特(Josh Hartnett)
亞歷鮑得溫(Alec Baldwin)
凱特貝琴薩(Kate Beckinsale)
強沃特(Jon Voight)

雷夫(班艾佛列克飾)與丹尼(喬許哈奈特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死黨,兩人對於飛行從小就十分有興趣。長大之後,時間正值二次大戰時空,兩人一同加入美軍飛行的隊伍。受訓期間,雷夫結識了軍中護士─伊弗琳(凱特貝琴薩飾演),兩人迅速墬入愛河。

此時美軍決定派出精英部隊前往歐陸,協助歐洲各國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雷夫自告奮勇前往參戰。於是將伊弗琳託付給丹尼照顧,不久之後,歐洲傳來噩耗,雷夫的座機在空戰中不幸遭德軍擊落,生死未卜。 伊弗琳與丹尼得知噩耗後,只能互相勉勵對方。但是愛情的幼苗卻悄悄地萌芽。

就在1941 年12月7日,雷夫突然出現在伊弗琳與丹尼駐紮的珍珠港。正當三人不知如何面對這個難題時,日軍也悄悄地準備偷襲珍珠港。 雷夫與丹尼這對好朋友又是情敵,還得一起並肩作戰,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 開打,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 電影觀後感 @ March 27, 2003 *****

這部電影雖然劇情蠻芭樂的,但是難得戰爭片可以拍得男的帥女的美(我不喜歡那種畫面髒兮兮很苦情的戰爭片...),特效也很壯觀。看起來蠻過癮的!

不過,沒想到,電影中那個空襲的畫面讓我做了惡夢,
滿天飛機、滿地戰火......

發現,台灣好小,看著天空的飛機,覺得無處可逃...
發現,台灣好大,家人怎麼找都找不到,擔心無處宣洩...


還記得波灣戰爭,那時還小,只記得電視上有飛機飛來飛去,距離很遙遠,像是玩具模型。
而現在,看著電視上的風沙..殘破..武器與大兵......
不自覺會不時浮現些淡淡的恐懼。

我想,我大概可以理解一點點,為什麼總統大選要把統獨與戰爭議題綁在一起了。

12月 20, 2001

電影《桃色風雲搖擺狗》




電  影: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
導  演:巴瑞李文遜(Barry Levinson)
演  員: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
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
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安海契(Anne Heche)
電影分級:輔導級
上映日期:1997



***** 電影觀後感 @ December 19, 2001 *****

看完後覺得,人類的思想算什麼......也許我們之中有人號稱是知識分子,但又怎樣呢?
好像永遠都擺脫不了某種操弄的感覺。

費正清《論中國》裡面認為,中國傳統宣揚的孝道,其實就是君主專制的思想控制,在家聽從父親,為官聽從皇帝。因為我們人的大腦要記得的要控制的事情太多,所以我們懂得簡化,以便減輕腦袋的負擔。因為我們被教導說新聞是公正客觀的,習慣相信新聞說的話,「質疑」的前提是你已經幾乎都相信了,要是只是個聽過就算了的笑話,你會去質疑嗎?

我們這些「大眾」被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操弄著,從這部片看起來,媒體自由的國家跟集權控制媒體的國家又有什麼不同?

就當是影片太誇張吧......

現在選舉講求的是議題,Dick Morris幫柯林頓二度入主白宮,爭的也是議題的主導權。什麼議題會比誹聞案更引人注目呢?這部片裡給的答案是「戰爭」!

那麼,回過頭來,媒體注意的是什麼?媒體喜歡的是什麼?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安泰人壽就宣佈認養所有震災孤兒直至二十歲成年,在死亡人數還不確定之前,也在政府提出任何承諾之前。事後發現,其實這筆扶育金跟別的公司捐款比起來一點都不多,但媒體熱烈報導安泰人壽,對這舉動有著高度的關注。而大部分的公司捐款只是跑馬燈上小小的一行字。別家保險業者不滿的抱怨,安泰出的錢又沒比我多,為什麼媒體反而一直是對安泰稱讚呢?

媒體工作者聽到的反應是,「他們太不了解媒體重視的是什麼了」
媒體重視的是什麼呢?戲劇性吧。我想。

媒體重視煽情的演說,戰火中抱著貓咪逃跑的孤兒,被遺忘的戰爭英雄......
人們流淚,卻也在流淚後遺忘。

這也是劇中好萊塢製片被任命的原因,
他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

當中情局想結束戰爭時,好萊塢製片說「為什麼?他們(中情局)為什麼可以結束戰爭?他們不行,因為他們不是製片!」

劇中女主角在墜機後狠狠的砸了電視,她說,「為什麼那麼恨電視?因為電視破壞了投票程序。」

12月 06, 2001

記錄片《島國殺人紀事》

記錄片《島國殺人紀事》
編 導:蔡崇隆。曾任自立早報記者、財訊雜誌採訪編輯、超視「調查報告」專題記者、民視「異言堂」專題記者,現任公視紀錄片組製作人。
攝影剪輯:沈紘騰
執行製作:鍾凱喬
http://www.pts.org.tw/~viewpoint/arch/1026.htm

***** 觀後感 *****

◎作者蔡崇隆如何呈現蘇建和案?
  在我看來,作者以他的眼睛帶著我們一起來看蘇案的始末,鏡頭不時會切換到一幕:作者坐在剪輯室看著好幾台電視,看不同的電視上撥放著有關蘇案的不同畫面,再配合著蔡崇隆的獨白,提出他個人的疑問。接下來,便是一連串有關剛剛提出的那個問題的探討。他用了大量他個人的的POV shot (觀點鏡頭point of view shot:攝影機擺在與人眼睛相同的位置所拍下來的鏡頭,表示該人物所見),並且夾敘夾議,充滿了對本事件的批判。
  在他的鏡頭下,蘇建和、劉秉郎及莊林勳三人成了貨真價實的受害人,他們被司法壓迫的經過,在真實與虛構的畫面下建構了出來。例如用長鏡頭拍幾個年輕人被警察毆打的虛構畫面,後面接著三人家屬的探監告白,媽媽心疼的說著小孩如何被汐止分局的警察刑求。在我看完這一段畫面後,我覺得我被暗示要這麼想…「他們三個的確有被刑求,所以他們簽的認罪自白書應該無效」
  在例如有關劉秉郎的不在場證明部分,作者的旁白加上演員演出的幾個年輕人出遊的畫面,騎機車、打撞球等,最後夜已深,三個人三貼送劉秉郎回家,一直到這邊都還是演員演出的虛構畫面,然後三貼的畫面淡出,鄰居做證的畫面淡入,劉秉郎的鄰居信誓旦旦的表示她有看到劉秉郎回家。這段告訴我「劉秉郎的不在場證明被法官漠視」。
  在我們一般的觀念上,擁有影像作為證據是可信度比較高的,蔡崇隆為了呈現他所看到的蘇案,為了呈現出他認為蘇建和三人為無辜的”事實”,他將紀錄的真實影像當中缺少的情節,以遠鏡頭拍演員演的畫面來接續,也許是為了讓這個事件呈現的更流暢吧,但在閱聽人的眼中,卻不太會注意到這並不是在當時實際拍攝的畫面。也許會知道畫面是假的,但也認為這些事(ex:刑求)確實真正曾經發生。
  其實,這麼一段影片看下來,我本身是傾向認為他們三個是無辜的。不過這真的是一部非常主觀的紀錄片。我認為,當記者涉入事件很深並希望能透過媒體喚起社會注意時,記者扮演參與鼓吹的爬糞者時,當然是主觀的,但應該還是要避免過分的煽情畫面煽動字眼,避免太多的情緒化語句。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是生長在眷村,爺爺就是民國38年來台的那批外省軍人,當我在接觸二二八事件時,我非常的難過。當時,我覺得生為台灣人就應該要了解二二八事件到底是什麼,我報名二二八紀念館所辦的研習營,當歷史學者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二二八時,理性的批判讓人為台灣傷痛,我也很能接受那種省籍間難免有的疤痕﹔但是當我們由義工阿姨帶領我們參觀館內文物時,阿姨指著一張阿兵哥舉槍毆打台灣精英的照片,她說:你們看,那個阿兵哥有夠殘忍的,聽說這兩個一個是安徽人一個是浙江人,哎呀,安徽人就是這樣冷血。旁邊的其他人也就說:對耶,我們家鄰居那個安徽人好像也是這樣耶……
  我聽到時很難過,非常非常的難過,當一件原本就是傷痛的事件,被無知的大眾簡單的二元化,又加上許多的情緒性字眼,這只會讓傷痛更加的加深,這也是省籍情結打不開的原因吧……
所以記者也許是在理性的情況下了解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所以他可以氣憤的為蘇建和三人叫屈,但在一般閱聽眾不了解事件詳細始末時,單憑一個主觀煽情的影片來認識整個事件,這只會讓情緒去主導一切,致使誤會與傷痕越來越大。我想,這也是蔡崇隆拍攝蘇建和案相關紀錄片一部比一部理性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講者萬蓓琳說了些什麼&我的想法
「這不是一個複雜的案子,但這是一個草率解決的案子」
  法官、檢察官、警察……我們的整個司法體系出了什麼問題呢?不論這件案子是誰對誰非,我想有人願意以蘇案為指標,拿其中的疑點與漏洞來檢視我們的法律出了什麼問題,這就是一種進步。
  有人說,為什麼我們要守法?因為這樣社會就不需要那麼多警察,整個社會成本就可以降低﹔另一方面,社會中真正優秀的人才都不願意當警察,太多素質不良的警察,其實也是一種擾民吧…
  「在那些處理過一大堆不良少年的警察眼中,他們就是那種壞小孩」。記得我國中的時候,學校裡總是會有一些”大哥”要跟底下的人湊點錢,有一次少年隊來偵查,找了我幾個同學當證人,也做了筆錄,結果警察要我同學簽名在紙張的最末端,而不是筆錄結束的地方。事後發現,警察在這中間的空白多加了好多字,讓我的同學多惹了不少麻煩。這也算是偽造文書吧…,警察好像總是想盡辦法要給那些「壞小孩」定罪?
  也許這是一項很特別的,「民間團體特別針對一個”個案”的救援行動」,但在民間團體特別的堅持之下,撐過了「社運禁不起拖」的界線,成為一個討論司法討論死刑的重要代表案件。
而台灣人權促進會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共同組成的死囚平反行動大隊,從2000年4月15日開始風雨無阻的在立法院附近"靜走",他們走了215天的精神令然感動。我們這些"小市民"除了在選舉前被捧在手心之外,其他時間小市民又能擁有些什麼影響力呢?也許影響力不是沒有,而是太小,小到讓人灰心。社運人士的堅持,還有蘇爸爸的不放棄,著實另人感動。

◎記者在爭議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記者應該是要做中立性的守門人還是參與性的鼓吹者呢?這兩種專業意理的爭論就好像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在一般閱聽人心中,其實也是雙重標準的,當記者真的爬糞成功破獲弊案,我們拍手叫好﹔但在破獲之前,記者的死纏爛打成了不注重個人隱私狗仔隊行為。
  我想,在爭議事件中,記者扮演的就像是我們的眼睛或是我們嚮導,記者帶領我們來認識這個事件。就算公正客觀是種完美的理想,要還原真實事件並不容易,但這還是記者該努力的方向,而我們讀者,再藉由各家報導,各個記者的不同眼睛來拼湊出事件。但是,就單純的看事件的表象,我們又能看得出什麼呢?社論或是深入報導就可以「教」我們一些切入的方向與想法。
  其實兩種專業意理一直都是並存於記者心中吧……

熱門文章